古老技艺赶新潮 小香包盘活“非遗财富” 变身百姓致富“大产业”
央视网消息:除了挂艾草,佩戴香囊也是端午特有的习俗。香囊也叫香包,制作时将多种草药研制成细末,放入袋中,有避秽浊、御疾病的功效。在甘肃庆阳,当地有制作香包的传统。2006年,庆阳香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张煜瑶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庆阳香包绣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。眼下,她正在和绣娘们一起赶制香包订单。
香包也叫香囊,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。人们将多种草药研制成细末放入药袋,百姓通过口鼻吸入体内,以达到避秽浊、御疾病的功效。
2006年,庆阳香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当地人也把它叫作“绌绌”。
一枚针、一把线、一块布,看着简单,但是,当自己上手操作时,才真切感受到“非遗”没那么简单。庆阳香包布料多用丝绸或彩布,线穗都是五颜六色的彩线,刺绣针法多达80多种。
五彩缤纷的布料上,绣娘们用彩色丝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,天地万物、山川日月都可入画,再缝制成不同的造型,内芯填充上丝绵和中草药香料,便是一件寄托祝愿祈福的庆阳香包。
古老技艺赶新潮 小香包盘活“非遗财富”
一代代的庆阳香包如何在一针一线中不断探索?千年技艺如何在传承中不断创新?小香包如何推向大市场、带动大产业?
在庆阳市庆城县驿马镇驿马村,“90后”绣娘孟亭亭正在工坊里和姐妹们赶制订单。
孟亭亭8岁就跟着父母学做刺绣,16岁学习计算机图像处理服装设计专业。如今,她组建了香包创意研发团队,设计人员结合年轻人的喜好,将传统香包、刺绣与现代元素融合,推出一系列“新”庆阳香包产品。
像孟亭亭这样做香包传承创新的工坊在庆阳市还有很多。
夜幕降临,订单基本已经处理差不多。金亮亮开始整理一天的销货单、核对账单。
目前,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有190家,年产香包1000多万件,带动从业人员10万人,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小香包走出国门、走向世界,成为庆阳市带动群众致富的“大产业”。
拓展阅读
热门文章
- 北交所上市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.43%
2023-09-04 02:01 - 名单来了!北京75家医疗机构提供儿科夜间急诊服务
2023-09-22 02:05 - “悦读大运·书香成都”系列活动走进北京
2023-06-29 02:04 - 王毅与沙利文会面,再提反“台独”
2024-01-30 02:06 - 首家泡泡玛特城市乐园于北京朝阳开园,国内主题公园扎堆“上新”
2023-09-27 02:05 - 罗布泊4人不幸遇难追踪:朋友称领队贾某经验丰富,或车辆抛锚求援过程中意外身亡
2023-08-04 02:04
推荐阅读